《伯牙鼓琴》知识点荟萃 
(编写者: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  朱在彬) 
《伯牙鼓琴》译文:伯牙擅长弹琴,钟子期善于倾听。伯牙弹琴,心里想着高山。钟子期说:“好啊!高耸的样子像泰山!”心里想着流水,钟子期说:“好啊!宽广的样子像江河!”伯牙所想的,钟子期必然了解它。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,突然遇到暴雨,在岩石下。(伯牙)心里伤感,于是取过琴就弹了起来。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,再作出崩山的声音。每有曲子弹奏,钟子期总能悟透它的旨趣。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:“您的听力好啊,好啊!心志和想象如同我的心意。我如何能使琴声逃脱您的听力呢?” 
1.本文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给你什么启发? 
答:首先,只有相互了解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;其次,因为知音难觅,所以一定要珍惜友情,珍惜和好友在一起的美好时光,不断发展友谊,保持友谊长存。 
2.有关交友的成语、名言。 
答:成语:刎颈之交、莫逆之交、忘年之交、总角之交、管鲍之交。名言: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;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;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;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;君子之交淡若水,小人之交甘若醴。 
3.本文伯牙善鼓琴,钟子期善听。与此有关的成语是什么意思? 
答:高山流水。比喻知音或知己,也比喻乐曲高妙。 
4.结尾写伯牙“舍琴而叹”有何作用?答:既可以看出他的“善鼓”,又从侧面表现了钟子期的“善听”,表现了两人互为知音,同时也流露出知音难求的感伤。 
5.本文如何围绕“知音”安排结构?哪些语句可看出?答:“知音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,“知音”表现在“伯牙善鼓琴,钟子期善听”,全文围绕该句逐步展开。“知音”表现在“伯牙所念,钟子期必得之”,作者以这句话承接上下文,由对“知音”的感慨(子之听夫!志想象犹吾心也。吾于何逃声哉?),抒发作者对知音的渴求,突出文章主旨。 
6.文中哪个字说明伯两人在音乐上均有造诣?钟子期“善听”表现在哪些语句? 
答:“善”——伯牙善鼓琴,钟子期善听。表现在:(1)伯牙鼓琴,志在登高山,钟子期曰:“善哉!峨峨兮若泰山!”(2)志在流水。钟子期曰:“善哉!洋洋兮若江河!”(3)曲每奏,钟子期辄穷其趣。 
7.谈谈你对本文思想内涵的理解。答:本文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、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。 
8.谈谈你对“知音”的理解。 
答:真正的“知音”是指能彼此了解、心心相印、心意相通的人。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