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潼关》教学设计 
  
教学目标: 
1.知识与能力:理解诗歌内容,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。 
2.过程与方法:通过朗读、赏读,体验诗歌高远壮阔的意境。 
3.情感态度价值观: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、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。 
教学重点:引导品读诗歌,明晰赏析角度。 
教学难点:多角度地理解诗歌。 
教学方法:以设定的小目标依次进行教学。教师引领,学生为主体。 
学法指导:体验交流,合作探究,提炼归纳。 
课时安排:一课时   课型:自读课    多媒体使用:PPT.教学课件 
教学过程: 
  
一、明确目标,自主学习 
请学生根据自己学习古诗的积累,拟定学习小目标。 
学习目标:1.朗读诗歌,理解诗意。 
2.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,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。 
3.背诵诗歌。 
  
二、诵读诗歌,理解诗歌内容 
学生活动一: 全体读诗,感受诗歌节奏、韵律。 
学生活动二: 结合注释,串讲诗歌。 
1.请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句子,学生交流探讨。 
2.请学生划分诗歌节奏,并谈谈理由。 
3.串讲诗歌,理解诗歌的内容。 
  
三、赏析诗歌,体会诗歌感情 
(一)资料助读: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几岁,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,途径陕西潼关,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,欣然命笔。 
(二)学生活动:品味诗歌的语句,体会诗人情感。 
  
四、走近诗人,感受少年意气 
教师:山水本无情,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,为何谭嗣同的眼里,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? 
资料助读:少年谭嗣同,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,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。少年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,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,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,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、勇往直前、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,移情于物,所以才写下这首诗。 
学生活动:调动积累,运用联想和想象,感知诗人少年时期“胸怀天下”的心胸。 
  
五、课堂小结: 
(一)请学生谈谈这堂课学习的收获。 
提示:可以从理解诗歌的方法、赏析诗歌的角度以及人生启迪等 
方面谈。 
(二)教师:诗歌是我们文学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。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旅行的时候,可以用诗意的眼光来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!  |